南京林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冯有智教授应邀在《Global Change Biology》撰写Commentary文章“Phosphorus cycling as a function of soil microbiome”(https://doi.org/10.1111/gcb.17611)点评了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葛源研究员团队近期发表的“Glob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soil P-cycling microb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uman activities”(https://doi.org/10.1111/gcb.17477)研究工作。
土壤磷素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营养元素之一,对于作物产量、土壤有机碳固持、污染物降解等生态过程具有重要的贡献。与此同时,磷素也是土壤中一类不可再生资源,且生物有效性低。随着全球变化,例如人类数量增加,土壤磷素将会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社会稳定的关键因子。微生物在土壤磷素的转化及其生物有效性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土壤微生物可以促进土壤磷素的矿化和溶解,以及有机磷转化为无机磷等,进而提高磷素的短期有效性。与此同时,微生物还可以同化与固持磷素于体内,待细胞凋亡后,再将磷素释放到土壤中,以提高土壤磷素的长期有效性。因此,揭示全球土壤磷素循环的微生物组地理分布特征,明确其环境主控因子,将有助于更好的认知和维系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葛源研究组首次基于全球3321个土壤宏基因组数据集,聚焦磷素转化的5个关键过程,系统性的揭示了全球土壤磷素循环的微生物组地理分布特征。研究发现,除了气候条件和土壤性质外,人类因素,例如社会经济和人口数量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子。该研究在多个维度上填补了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微生物组之间的复杂互作对土壤养分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影响的认知不足,为制定全球变化下土壤健康和生态服务可持续的有效措施提供了理论指导。
原文链接
《Global Change Biology》:https://doi.org/10.1111/gcb.17611
《Global Change Biology》:https://doi.org/10.1111/gcb.17477